找到相关内容2442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台密的主要修持仪轨(1)

    。①印法灌顶,又作秘印灌顶、手印灌顶和离作业灌顶。指有些弟子“诚心殷重,深乐真心行,志求大乘,”但因资财短缺,无法整备一切所需,“若令一一具求众事,反当于道有碍”。对于这样的弟子,“师当深起慈心,...

    朱封鳌 等编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3369607.html
  • 往生路上的歌唱:净土宗的音乐与音乐哲学

    中感受佛陀慈心教化,竟能够在许多年后、千里之外还依稀  听见东林梵声,往往归心似箭!本文作者又曾着意于佛教哲学和美学,对于  故乡的东林寺不免多情常思,读经研论之中,发现净土一宗,有着丰富的音  乐...

    听 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03869612.html
  • 净元法师著:佛学基础

    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三名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苦得乐者,无非佛法的功能,若约言之则有能灭、能到、能生、能导四种:  (一)能灭=佛法能息灭贪、慎、痴等烦恼火。如修不净观,灭贪欲火;修慈心观,灭慎恚火等。  (二)能到=佛法能究竟到达涅槃彼岸,不似...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170235.html
  • 亲友书释·白莲鬘

    同品四无量:   恒常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  纵然未证正等觉,亦得梵天无量乐。   如果常常认真精勤修持愿一切众生快乐的慈心、愿彼等远离疾苦的悲心、愿其具足安乐的喜心与无有亲怨一视同仁...

    麦彭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50470265.html
  • 菩提心影:法教篇(二)

    社会之安宁,远则渐渐叶茂枝荣,结佛果于他日。弥陀之国土云何纯净?释迦之国土云何秽杂?岂佛力有高低欤?慈心不平等欤?维摩会上舍利弗尊者,睹此土高低秽恶,而梵天王则见为平正庄严,可见净秽根于一心,苟众生之...

    慈航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0870436.html
  • 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以佛光山在菲律宾佛教乐艺弘传为例

    找到了存在的目的与价值,为众人尤其是那些曾帮我作曲的人带来喜悦。  Francisco Bellarde说: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抚慰众生让众生找到生命的依靠希望将佛教的大爱藉歌声弘扬佛法。  从二○...

    永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3570573.html
  • 满谦法师:佛教的国际交流

    慈心悲愿成立佛光协会、创办跨国道场、举办国际会议、促进宗派交流,将佛教推向国际化,而发展出现今的国际佛教。  星云大师说:“佛光山的目标是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建设四众教团,促进普世和慈。”而...

    满谦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4570741.html
  • 佛教信徒拜佛的功利心及正信的导入

    直接原因――“业”,而表现于“业”中的因果律,是缘起法则的重要内容。《观无量寿佛经》所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1570807.html
  • 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

    中说明一切有缘众生,皆为我过去或未来父母、亲属,既有德  泽于我,理当饮水思源,故佛典中论孝之经文中多不离报恩观  念,《本事经》即说:  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  ,令其...

    王志楣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24370925.html
  • 敦煌四二八窟新图像源流考

     山中,于此留者,违父王命,非孝子也。遂便出城  。顾视其城,忽然不见。」(注 20 )  (20)太子与妃蹇渡水。  经云:「转复前行到檀特山,山下有大水,深不可  渡。……太子即入慈心三昧,水中便...

    李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0171067.html